“下面有請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追夢臺”代表隊上場。”“他們的的模型重量為58.45g,加載板重量為4.6kg,將要加載的第一位選手體重為49.5kg。”……“恭喜,一級加載通過,請問是否要進行二次加載62.7kg?”……“恭喜!二級加載通過!”……天哪!50幾克模型盡然真的能承受起兩個成人的體重,簡直是不可思議!但這樣的成功事例還真是不少。
5月13日,為期三天的浙江省“興土杯”第十七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暨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浙江省分區賽在歷經8個小時的現場模型制作后,在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進行到了最關鍵的環節——加載測試。
土木結構大賽,是土木工程學科最高水平的學科競賽,被譽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該項賽事最大的技術環節是模型制作,而最大的看點非“加載測試”莫屬。在十七屆的賽事上,同濟浙院命題組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題目為以前未曾嘗試但所有建筑工地現場都會用到的“施工平臺”,而且,將加載物調整為了人。而在過去的十六屆賽事中,該環節一般都是采用外加機器震動或砝碼的形式進行的承重和抗震測試的。
為何有如此的想法?作為此次命題工作負責人的朱嘉老師表示,就是想要取材于工程所需,然后更多地模擬工程實踐,更實地還原現實工程場景。那這一全新的想法要付諸實踐,對于參賽學生與承辦高校是不是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確實!“這個平臺”參賽隊負責人王爽坦言:“全新的賽題讓我們不僅要考慮到結構的新穎性、結構的受力均衡,合理用材減輕自重,合理布局優化加勁肋,還要全盤考慮人的加載形式。確實很燒腦的,參賽前前前后后制作的模型完全不下20個。但是回過頭去想想,四兩撥千斤,運用我們的專業所學,完全可以實現。這個大賽真的很有意思,很歷練人,我想我會把它作為人生成長的重要一站。”
而對于承辦方,如此全新的嘗試,新的問題也是不斷涌現,沒有現成的加載裝置做加載測試就是其中最大的一項大挑戰,怎么辦?自主研制!“我們團隊從2017年5月就開始著手進行了這項工作的準備,一幫老師帶著一幫學生,在全校啟動了跨系跨學科的大合作攻關,第一臺出爐后,我們后續又進行了多次的工藝突破、改良,小到用材的選擇、每一項指標的精度與靈敏度調適等。”加載裝置研制工作負責人沈家棟老師談起了裝置制作的過程,現下,大賽的成功舉辦終于可以讓他們一直緊繃的弦放松了,他有感而發:“同濟浙院雖然是一所新興的獨立學院,雖然此前未曾申辦過省級學科競賽,但是,學校很拼,教師也很努力,這次大賽的成功舉辦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和考驗。我想,從這次成功舉辦之后,在承辦學科競賽而且是A類學科競賽的高校目錄里,我們就不再是‘0’了,二是‘1’了,有起步點了,相信以后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1’。”(通訊員:曹嘉燕/文 陶博勇/圖)
編輯:
魏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