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與香港人緣相親、聯系緊密。多年來,因各種原因,不少浙江人、香港人選擇到“異鄉”生活。獅子山下,有浙江人揾食打拼的身影;錢塘江邊,也留下了香港同胞勉力前行的足跡。這20年來,浙港更是水乳交融,共同奮進。
越來越多的浙籍人士在香港闖出了一片天地,也有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浙江作為事業主陣地,他們會稱自己為“新浙江人”。
明天是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采訪了在香港經商、學習的浙江人,以及在浙江經商的香港人,一起來聽聽他們的“異鄉”打拼故事。
李德麟:忘不掉那一夜的大雨和心情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常委、香港浙江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香港大唐金融集團副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德麟。
“我來香港三十多年,至今難忘20年前的6月30日,那天晚上雨很大……”李德麟在電話里說起香港回歸當晚的情景。
1997年6月30日,李德麟早早和全家人圍在電視機前,守候著激動人心的時刻。“那天晚上十二點一到,解放軍就進入香港了,他們從文錦渡那邊過來的時候,很震撼,很多老百姓在道路的兩旁迎接他們,我們內心都很激動,因為這是真正的回歸”。
李德麟祖籍寧波,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常委、香港浙江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香港大唐金融集團副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李德麟的父親李和聲是香港著名金融家,從1950年自上海到香港發展開始,縱橫金融業50多年,可謂是香港金融界的翹楚人物。“1981年,金市大旺,父親讓我到順隆證券公司幫忙做黃金交易,從此就開始了從事黃金交易的生涯。”李德麟回憶說,那時起,他和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結下了不解之緣。
“進到公司后,從最底層的接聽電話做起,半年多之后才做交易員,隨后才逐漸參加一些管理工作。那時,我每天都要穿一件裝金條的背心,身上隨時都放著一兩斤重的黃金,客戶要交易我就得送過去。”對當時的情形,李德麟記憶猶新。
在順隆證券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后,1990年,李德麟毅然離開父親的公司,自己創辦大唐金融,在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做起了黃金交易。由于剛起步公司規模小,李德麟形容當時在做黃金交易時“分分鐘都是驚濤駭浪”。熬過初創的艱難,大唐金融集團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集證券、期貨、金業以及融資為一體的公司。
電話里,李德麟的普通話還帶著幾分寧波口音,原來這幾十年來,李德麟家中一直保留著說家鄉話的傳統。李德麟祖輩舊時從寧波到上海打拼,隨后父親李和聲又輾轉到香港做生意,但家中的“母語”依舊是寧波話,可謂真正的鄉音未改。
說起香港回歸以來的感想,李德麟感受頗豐:“自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成為香港的特殊優勢和發展動力,香港主流社會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認同的。”李德麟表示,香港回歸后中央政府應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的要求,在推進兩地經濟合作與交流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對此,香港和內地都是大贏家,而兩地深化交流合作也是大勢所趨。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常委,李德麟每年都會有多次機會往返浙港兩地,他認為,浙江和香港兩地的交流互通實現了兩地的優勢互補,浙港兩地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政策“紅利”。“越來越多的浙江企業走出去,在香港扎根。“我曾聽說過一個統計,說是到香港發展的浙商,十有八九都是比較成功的”。談到這個說法,李德麟自豪地笑了。
詹耀良:浙江人要支持家鄉經濟的發展
“1950年,我跟隨家人來到香港,那時候還很小,才4歲。”談起初到香港的創業經歷,71歲的詹耀良語氣中仍帶著感慨。“我十幾歲就到家里的工廠幫忙,白天做事,晚上讀書,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頭學起。”
詹耀良祖籍臺州臨海,現任浙江省政協常委、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會長。少時在香港一直跟隨父親從事生產、經營手套事業,作為香港詹氏有限公司董事長,人稱“香港手套大王”。
作為一個臺州人,詹耀良是浙江省最早一批回家鄉投資辦企業的港商之一。1981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詹耀良第一次回到家鄉臺州,創辦了臨海精美手套廠。“第一次到臨海,看到家鄉有些破舊的面貌,這對我的觸動很大。”詹耀良開始慢慢地了解自己的家鄉,逐漸開始投資。
香港回歸后,借助政策紅利,詹耀良適時擴大了在家鄉的投資規模:1998年在臨海建起臺州第一家大型商場;2005年臺州耀達國際酒店落成,這是臺州市第一家五星級酒店。
“香港在回歸后發展得很快,我們這些在香港的浙江人也要支持家鄉經濟的發展。”采訪中,詹耀良多次提到要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30多年來,詹耀良陸續在臺州各縣市創辦了16家大型企業和17家商業連鎖店,為當地創造了幾千個就業崗位。
1997年后,隨著香港回歸祖國,香港與內地間的交往日益密切,詹耀良待在內地的時間也逐漸增加,“現在每個月要回臺州三、四次,尤其是擔任聯合會會長后,在兩地間的往返變得更加頻繁。”
對于未來,詹耀良希望能加大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與合作,“為了家鄉建設盡我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歐鎮江:我把香港的房子賣了,杭州就是我的家
“新杭州人”歐鎮江。
“那種心情很難形容,我只能想到激動這個詞,因為從那一刻起真正有了祖國,以后填國籍的時候不用再猶豫。”操著一口港普的歐鎮江說到香港回歸就關不上話匣子,一雙眼睛亮晶晶。
“我現在還記得回歸當晚,鑲有港督徽號的米字旗在風雨中降落,警察要換新的制服,這幾個細節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看到的時候心情真的很激動”。在隨后的香港交接儀式上,中國的五星紅旗升到頂端后舒展飄揚。
如今,歐鎮江已在杭州扎根,常年往返于杭州和香港。
歐鎮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九十年代開始,先后在恒基兆業和新世界中國負責內地的商業項目。2001 年底,歐鎮江從新世界出來,回香港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因為一個“西湖時代廣場”項目,他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對杭州的第一感覺是這座城市很美,山好水好人也好,到現在,也還是這個感覺”。過去在香港,歐鎮江就喜歡跑步,定居杭州后也保留了這個習慣。早上沿著錢塘江邊跑一圈,可以讓他在工作中保持一整天的“戰斗力”。
歐鎮江說,最近幾年杭州的跑步愛好者越來越多。早上出門跑步,總能看到很多年輕人在江邊慢跑。“我還參加了兩屆杭州馬拉松,雖然跑的是半馬,也算是挑戰一下自己的極限”。
剛來內地的時候,因為家人都在香港,基本上1-2周就要回去一趟,每次都是來去匆匆。2003年后,歐鎮江和家人移居到杭州,生活重心也隨之轉移到了內地。“我把香港的三套房產都賣掉了,在杭州安家,回香港都是住酒店,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新杭州人”。歐鎮江爽朗地笑了起來,他說,孩子雖然出生在香港,卻是在杭州長大的,小學三年級之前也一直住在杭州。
經過14 年的漫長歲月,如今,作為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杭州分會會長的歐鎮江,已經成為在杭州、上海、香港、臺北、首爾,擁有5 家分支機構的商業設計集團負責人。
去年,香港·杭州創新創業中心在杭州成立,成為繼中關村之后,全國第2家香港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兩地企業可以通過這個一站式平臺解決許多問題,節省大量時間。兩地政府通過該中心推動香港青年和企業家來杭州創新創業,也鼓勵杭州企業赴港創新創業。并在場地、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扶持。
歐鎮江說,他有許多浙商朋友,只有真正融入所在的城市,才可能成為贏家。他希望將來有更多的香港人能真正了解內地的發展情況,用更加包容的心態相互融合,讓來往兩地的企業家真正融入所在的城市。
盛穩迪:香港給我很大的安全感
香港回歸20年,來自內地的“新移民”源源不斷地涌入這座國際金融之都。這些“新香港人”奮斗在香港的各行各業,其中就包括了一部分赴港求學后留在當地打拼的知識型人才。來自杭州建德市的盛穩迪今年29歲,正是留港打拼的其中一員。
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8所公立大學面向內地招收自費本科生。2007年,通過香港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盛穩迪成為了一名港大新生。彼時,她手上還握著復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權衡良久,帶著一顆好奇心,她踏上了這座滿街飄蕩著粵語的城市。
初到香港,隨處可見的“的士”司機給盛穩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普通的出租車司機停車的時候會在車窗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這樣萬一擋住了路,別人也可以找到他。”盛穩迪笑言,香港給了她很大的安全感,“我屬于神經比較大條的類型,走在路上經常被人提醒背包的拉鏈沒拉好。還有手機丟過幾次后,最后都能幸運地找回來。”
最先遇到的是語言問題。“香港人一般說粵語,學校里同學之間也用粵語聊天,如果不會的話確實生活中會不方便。”為了盡快適應香港的生活,盛穩迪從頭開始學習粵語,現在早已到了看港劇無壓力的程度。
十年過去,現在的香港最明顯的就是普通話的普及程度。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心一份2015年的調查顯示,懂得普通話的人有68%,時至今日,這一比例仍在上升當中。
“剛來的時候,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普通話說的都不太好。現在不同了,上班族積極學習普通話,家長會給孩子請普通話家教。”盛穩迪漸漸感受到,作為交流工具,普通話在香港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研究生畢業后,盛穩迪選擇留在香港,現在她已經拿到了香港“永久身份證”。盛穩迪目前在一家中資券商的香港分公司工作,有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習慣了香港的生活節奏,她說,未來或許會一直留在這座城市。(記者 曹蔚 陸文琳)
編輯:
傅煒如
關鍵詞:
香港;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