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省紀委、省監委獲悉,關于浙江海洋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專項監督檢查情況報告日前已陸續結題,并附帶系列問題線索清單。
一份份內容翔實、直指癥結的專項監督檢查報告和問題線索清單,來自省紀委、省監委第三紀檢監察室和駐省教育廳紀檢監察組組成的專項監督檢查組。繼去年完成對浙江省22所高校專項監督檢查后,檢查組今年又對全省5所高校開展專項監督,及時反饋監督檢查情況,要求高校限期落實整改。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以來,面對監督對象的迅速擴面和社會對高校正風反腐的期待,浙江省通過整合監督力量,在對全省高校的日常監督中,探索以專項監督檢查為主要內容的監督模式,不斷拓展執紀監督工作新路徑,全省高校政治生態不斷向好。
面對兩萬多名監察對象
攥指成拳 不留空白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以來,面對執紀監督和執紀審查部門分設后,監督范圍從全省68所高校17019名黨員干部擴大到23349名行使公權力的監察對象,作為負責聯系省教育廳和高等院校、高職高專的專門部門,僅有7位紀檢監察干部的第三紀檢監察室也曾“壓力山大”。
“一只手伸開是五個手指頭,攥緊就是拳頭。對全省高校的監督,從來都不是我們一個室在戰斗。”三室主任祝昌聯告訴記者。
對于第三紀檢監察室而言,這批重要隊友就是省紀委省監委派駐省教育廳紀檢監察組、各市紀委監委和各高校紀委。
掌握一手信息,派駐“探頭”作用不可小覷。如今,駐省教育廳紀檢監察組一旦發現被監督單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問題,都會及時報告,每半年還會報告一次駐在單位存在的突出問題。僅2017年,三室就與紀檢監察組會商9次,分批約談高校黨委書記25人次、紀委書記52人次。
每過半年,三室會聽取一次高校紀委書記口頭匯報履行監督責任情況,已堅持4年。匯報要求見人見事見問題見結果,匯報結束后,省紀委、省監委分管領導還逐一對各高校紀委如何開展好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指導。截至目前,這一匯報會已召開5次,平均每次匯報收集問題40多個,提出意見建議20多條。
一系列協同作戰機制也在逐步完善。根據重要工作會商通報機制要求,駐省教育廳紀檢監察組、各高校紀委發現和查處重大問題線索、重要案件,召開黨委民主生活會等,都須及時報三室備案。一年多來,三室與浙江大學、浙江傳媒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高校紀委共同研判問題線索,指導查辦涉嫌嚴重違紀案件5件,指導浙江工商大學、溫州大學等7所高校處置問題線索7件。
三室還主動對接配合省委巡視工作。在省委巡視組對7所高校開展巡視“回頭看”、十四屆省委已開展的三輪巡視工作中,三室都積極向巡視組介紹高校政治生態基本情況,提供有關問題反映,巡視結束后,又及時推動問題線索處置,并按規定反饋處置結果。
“由執紀監督部門領導并指導派駐機構,對接省委巡視工作,共同開展執紀監督的工作模式,起到了1+1>2的監督效果,有效覆蓋了此前高校在多種管理體制下出現的監督‘空白’。”祝昌聯表示。
集中檢查27所高校
專項監督 精準出拳
“攥指成拳”之后,更要“精準出拳”。
針對高校的專項監督自2017年3月開展以來,已覆蓋27所高校。
這是改革后執紀監督部門探索開展的一種全新監督模式——相較于五年一度的常規巡視,專項執紀監督偏向于“短平快”,集中一段時間,整合一批力量,圍繞某一階段的某一項重點工作開展監督,發現和查處一批問題,形成專門檢查評估情況報告,推動監督工作取得更大效果。
雖然組成人員不多,持續時間不長,但專項監督檢查同樣是一個深入調查研究的過程,所采取方式也與巡視類似。檢查過程突出政治監督和關鍵少數,關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著重掌握高校政治生態狀況。檢查以形成高校黨委和班子成員的“單位畫像”和“個人畫像”為目標,設置11個方面談話內容、8大塊27個檢查事項,要求被檢查高校黨委提交關于政治生態狀況自評報告,要求被檢查高校紀委提交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及處置情況。
在今年對5所高校專項監督檢查中,檢查組便與校黨委班子成員、部分中層干部共117名同志進行了個別談話,發放并回收調查問卷522份,抽查學校2017年以來有關工作臺賬、財務賬冊2200余份,隨機訪談在校學生17人。發現高校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方面的問題53個,廉政風險22個,向學校紀委移交問題線索8個。
在每次專項監督后,檢查組都會及時總結提煉檢查情況,向被檢查高校逐個反饋專項監督情況,抄送省委教育工委、相關高校主管單位黨委和相關紀檢監察機構,并要求在3個月內完成整改,起到了強大的震懾和警示作用。
410名干部建立廉政檔案
精準約談 抓早抓小
如何用好執紀監督中發現的線索和問題,是監督工作流程中的重要一環。
三室將開展專項監督檢查中收集的有關工作信息和問題線索,同步充實進去年建立的“執紀監督信息資料庫”中。目前,由該室負責聯系監督的410名省管領導干部廉政檔案都已經建立就緒。他們還計劃在現有基礎上,結合巡視監督、派駐監督、專項監督、審計監督收集匯總的情況,逐步建立“聯系單位政治生態狀況信息庫”。
不過,畫準領導干部的“個人畫像”僅僅是第一步。
2017年12月,兩場針對兩名高校負責人的特殊談話依次舉行。談話的一項內容正是在執紀監督中獲悉并查實的違紀違規事實和違反有關規定的行為。
整個過程“紅臉”“出汗”,充滿“辣味”。一位高校負責人事后表示,向組織坦白自己的錯誤后壓力一直很大,晚上經常睡不好,沒想到組織能采用面對面的批評教育方式,心里觸動很大。
另一名高校負責人(黨外人士)表示,這是他在省管干部崗位工作20多年來第一次接受組織面對面的批評教育。
談話結束后,被談話人分別在《批評教育登記表》上簽字,由工作人員將登記表歸入個人廉政檔案,實行痕跡化管理,這也成為對高校省管干部進行批評教育規范化流程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
“‘破法’必先‘破紀’,違紀必有苗頭,如果在黨員干部、公職人員有問題苗頭或者初次出問題時,能夠把監督挺在前面,‘大喝一聲’‘猛擊一掌’,就可以避免從‘好同志’變成‘階下囚’的悲劇。”省紀委、省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呂玥 通訊員 顏新文 黃也倩)